更好地发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展览业的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09-07-13
更好地发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展览业的改革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会长 万季飞
展览业作为服务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关联性和对相关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展览业如何健康发展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为展览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展览业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展览业发轫于商品交换,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展览活动是经济界定期集聚、检阅行业发展状况、研究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场所和平台,通过商品、信息、资金、技术供需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引导行业发展潮流,扩展行业发展空间,提供市场机会,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展览业因而被誉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览会或交易会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几万、几十万的客流量和几千万、几亿元的收入,能有力带动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酒店、翻译、广告、装潢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展览活动的产业关联效应最高达1:10。同时,展览作为大型展示交流活动,能够集中公众视点、凝聚各方力量、展现科技进步、培育城市精神、引导时尚潮流、巩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好的展览会甚至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世界各地每年举办的展览活动有3万多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展览活动空前活跃,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展览的总规模年均增长近20%。2003年,我国展览业直接产值约80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已有150多个展览场馆,专业展览场馆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展览集团公司,培育了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览会。
进入新世纪,展览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不断推动、吸引国内外企业推介产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增进合作,从而使展览业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同时,我国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将为展览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其次,展览活动是促进中外交流的有效途径,作为我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国际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将受到各方面的更多重视和积极参与。
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外展览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代表处。一方面,我国原有的办展主体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展览市场上国际资本运作、品牌并购、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将更加频繁,从而推动我国展览业走上规范化、高层次发展的道路。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展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保障。2003年,国务院取消在境内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主办单位资格的审批。2004年,实施《行政许可法》,取消组织企业出国举办或参加国际展览会的主办单位资格的审批。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展览活动的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逐步淡出对展览活动的微观参与,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将承担起行业管理协调职能,从而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企业微观参与、中介组织进行协调的良好关系,这将为展览业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总体看来,我国展览业已经经历了数量扩张的过程,展览场馆、办展主体、参展企业、相关服务行业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了通过在价格战、品牌战基础上的同业整合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基础。实现这一飞跃,将使我国展览业从简单的外延扩张转向高效的内生增长,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
我国展览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展览业在近20多年时间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就展览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展览业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展览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展览业市场体系形成。展览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行政条块对展览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严重影响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作用。
其次,我国展览业相对低下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行业发展缺乏后劲。顺畅的投融资机制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我国展览业向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开放不够充分,业内原有经营者又受到行业、地区门户的束缚,行业内部资本流动和外部资本流入受阻,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经营者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展览领域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未起步。
第三,由于竞争和开放不充分,我国展览业效益水平不高。近两三年来,每年在我国举办的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展览会中,大规模、上档次的展览会所占比例非常小,具有国际影响、形成品牌的展览会更是屈指可数。同时,重复办展现象十分严重,参展商严重分流,展览水平普遍不高。中国展览会的平均产值为280万元人民币,而德国展览会的平均产值为1000万欧元。我国展览活动还有很大的效益空间。
第四,展览业发展不平衡,行业布局需要调整。展览组织、展台设计与搭建、物流、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相对滞后,展览设施闲置相当普遍,全国展览馆的平均使用率不足30%。而在某些地方,展览场馆供不应求,硬件设施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东西部地区展览业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展览业较为发达,全国举办的国际性展览活动中仅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四个城市就占了77%。
第五,我国展览业自身建设相当薄弱,亟待建立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展览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展览统计、信息发布体系不健全,宏观协调缺位等问题,妨碍着我国展览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国展览业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展览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开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法制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思路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主动迎接挑战,大力推进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宏观层面,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部门逐步退出对展览活动的直接参与,改为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创造硬件设施、提供便利的城市配套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大力发展相关的中介组织,使其在展览行业中发挥主要协调作用。让市场在展览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二是研究展览立法。通过展览立法明确展览业的管理部门、管理办法、展览活动主体,以及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展览活动的透明度,规范展览市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法治的可预见的市场环境。三是确定全国展览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展览业协调发展,指导条件适合的城市发展展览业,举办有当地特色的展览活动,避免各地盲目上项目、打造会展中心城市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四是实施促进展览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借鉴发达国家支持展览业的惯例,为我国展览业提供必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根据全国展览业发展规划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在交通、通讯、海关、商检等方面,为有关地方发展展览业提供便利。
在中观层面,加强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一是尽早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缺乏行业自律组织和总体协调机制是我国展览业重复办展、无序竞争严重的主要原因。当前应以全国性社会中介组织为依托,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作为全国各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览从业人员利益的代表,根据国家政策,协调办展活动,制订行业规范,规范办展行为,理顺各方关系,促进各地区展览业协调发展,帮助国内展览业从业单位参与国际竞争。二是拟定、实施展览业服务标准和规范。三是建设高效、透明的展览统计、信息发布体系。让全社会及时了解我国展览业的运行状况及其作用,广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既要使效益好、受欢迎的展览活动扬名,又要曝光效益差、问题多的展览活动及其组织者,从而为展览活动各参与方提供顺畅的市场选择渠道。四是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展览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定期对展览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政策建议。
在微观层面,努力提高办展质量和成效。一是举办切合实际的展览活动。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优势确定展览选题,走以特色取胜之路。二是努力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减少行政色彩浓厚的办展行为,注重市场营销,以服务赢得客户、求得发展、获得效益。三是开拓思路,创新展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创办适应新兴行业需要的展览活动。以展览活动为依托,举办相关的行业研讨、招商引资、新闻发布等活动,充分发挥展览活动的综合功能。既要引进国外名牌展览活动,实现嫁接,也要走出去举办以我国企业和产品为主的展览活动,努力创办自有品牌的国际展览会。重视电子商务在展览业中的应用,创建有竞争力的网上展览会。四是在展览活动的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实现展览活动的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五是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树立竞争合作意识,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主动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资合作。有条件的展览公司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壮大实力,努力创建我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国际展览公司,打造定位清晰、价值创新、规模宏大的国际知名展览会。
(原文刊载于200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理论版》)